《广西科技成果转化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发布
科技成果 落地成“金”——《广西科技成果转化三年行动方案》发布
“我们公司靠科技成果转化成功开拓了国内外市场,近期正全力以赴推动深圳科创飞地建设,这恰好跟广西刚刚发布的科技成果转化三年行动方案内容一致。这一利好政策来得及时,给我们吃了定心丸。”南宁汉和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梁承点赞科技新政很给力,更坚定了加大投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做法。
我区近日发布《广西科技成果转化三年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多措并举破解成果转化堵点难点,让企业主体“动”起来,体制机制“活”起来,科技成果“转”起来。
记者采访获悉,《行动方案》围绕打造面向东盟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集聚地、强化企业科技成果转化主体地位、加强科技成果转化金融服务、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开放合作平台、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改革提出了20项具体任务。
打造优质科技成果转化集聚地
如何聚焦国家所需、广西所能,补齐成果转化短板,健全对科研成果产品化和产业化的支持机制?
“全区突出抓好策略、整合、场景,以开放姿态汇聚各方科技成果,构建‘北上广研发+广西集成+东盟应用’的科技成果转化新路径,打造面向东盟的科技创新合作高地。”自治区科技厅成果转化处负责人介绍。
10月中旬,广西科技成果转化联络站在北京揭牌成立。此举标志着广西科技成果转化有了前沿阵地。
“通过联络站,广西科技成果转化的触角能灵敏的延伸到高端创新资源丰富的一线大城市。”联络站科技成果转化专员表示。半个月来,科技成果转化专员主动对接清华大学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前沿交叉信息研究院,追踪了解优质科技成果,并遴选有市场前景的项目洽谈合作,促成到广西转化落地。
值得一提的是,转化科技成果,企业最高可以获得500万元奖励。我区支持企业引进吸纳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其他科技资源丰富地区科技成果入桂转化,真金白银给力支持,按实际技术交易额给予奖励性后补助。
打造跨域协同科创飞地也是吸引高端科技成果的妙招。为了推动我区科创飞地健康发展,主动对接粤港澳、长三角等地区先进生产力,今年自治区科技厅共备案15家自治区科创飞地。
数据显示,近三年,广西15家科创飞地累计开展项目研究400多项,研发新产品逾100个,申报知识产权逾1500件。科创飞地在科技成果集聚和转化方面成绩可圈可点。
为此,《行动方案》明确,围绕国际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有组织地布局成果转化类科创飞地,到2027年,力争建设科创飞地30个以上,引进一批区外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主打东盟牌是《行动方案》的重头戏。据悉,广西建设互联互通要素市场,深度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技术转移服务体系,深化扩展与东盟国家市场对接,推动一批成果转化落地,到2027年,全区技术合同成交额累计超过2500亿元。
就在不久前,人民出行科技有限公司在越南河内成功签下大订单,新能源技术顺利落地越南智慧交通领域;广西北投信创科技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和马来西亚企业共同研发“中马证照通”,大幅提升双方人员往来的便利性……近年来,广西以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建设为抓手,推动与越南、马来西亚、柬埔寨、缅甸等东盟国家开展技术转移合作,成果丰硕。
金融活水润泽转化试验田
从实验室的科研成果到市场的成熟产品,道阻且长。在成果转化初期,由于存在较高风险与不确定性,投资机构往往望而却步。缺资金成为转化过程的“拦路虎”。如何加快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厂房、从样品到商品的速度?
《行动方案》给出明确答案:将金融资源送到科技成果转化最前线。围绕创新链匹配资金链,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群,推进金融产品创新,构建覆盖科技成果转化全周期的金融服务体系。落实“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要求,到2027年,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10支以上。
其中一大创新点是,鼓励各市结合地方资源禀赋,通过联合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形成资金合力。实施一批“先投后股”、“拨投结合”成果转化项目,科技计划资金和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协同支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
日前,自治区科技厅联合财政厅出台基金管理办法,让金融活水润泽科技成果转化试验田。
“我们希望通过‘政府领投、社会跟投’的模式,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产业化应用’的闭环链条,让更多‘硬科技’在八桂大地落地生根。”自治区科技厅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总规模20亿元的第一期广西科技成果转化母基金已启动子基金遴选;与柳工集团合作的战兴产业母基金、多只直投基金也已落地运行,并已精准投向机器人RV减速器、高端电阻等一批“硬科技”项目,通过子基金进一步放大财政资金杠杆效应。
同时,完善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支持开展首台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试点和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试点,探索推出首版次软件保险产品。到2027年,基本建成具有广西特色的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
定期举办科技金融对接会,促进“金企”联姻;制定出台支持企业发行科技创新债券的融资补贴、风险补偿等相关政策;推广创新积分精准赋能……干货满满的举措助力企业按下科技成果转化快进键。
改革体制机制构建良好生态
瞄准“谁来转”“怎么转”“转到位”问题,《行动方案》在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等方面巧作文章。
一名资深技术经纪人透露,高校院所普遍存在科技成果“不敢转”的现象。原因在于,长期以来,职务科技成果按照国有资产管理,加上转化本身存在不确定性,科研人员和相关管理者因担心被追责而“不敢转”。
《行动方案》有的放矢,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改革,以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为突破口,极大消除了科研人员和管理者的顾虑。
“给科研人员松绑赋能,调动科研人员与科研单位积极性是《行动方案》的创新点。”广西产研院相关负责人肯定《行动方案》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营造适配成果转化良好生态的举措。
为了进一步推动科技与产业双向奔赴,《行动方案》指出,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管理改革试点,组织试点单位按照“赋权+转让+约定收益”模式转化一批科技成果;制定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制度,建立尽职免责和容错机制,发布免责清单,开展试点成效年度总结评价。
强化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评价。我区支持将科技成果转化绩效作为科研人员职称评审、岗位聘任、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到2027年,累计合同成交额力争达20亿元以上。
为此,全区推出创意十足的组合拳:
推广“先使用后付费”。通过发布成果清单,允许企业延期支付或按收入提成支付许可费,极大降低了中小微企业的技术获取门槛和初期成本。2025年首批193项此类成果已发布。
实施“双向揭榜”。一方面支持企业“出题”,最高给予1000万元资金支持;另一方面鼓励高校院所推销成果,重大横向项目可备案为省级科技计划项目,实现供需双侧发力。
采访中,记者注意到技术经纪人这一新职业大有可为。技术经纪人又称技术红娘,他们能提供技术端到市场端的陪伴式服务。“杂”家是技术经纪人的明显特点,他们需要懂科技、懂产业、懂资本、懂市场,既要有发现好项目的眼光,还要有为公司寻找投资和市场的办法。
《行动方案》明确,加强技术转移人才培育,到2027年引育技术经纪人1000名以上。
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区加大力度培育引进技术经纪人,有利于唤醒实验室沉睡的科技成果,精准回应生产线的技术需求,让科学家和技术经纪人发挥各自优势,促进科技成果尽快占领市场落地生金。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