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最新

在智能制造赛道上,走一条务实而坚定的路

时间:2025-09-02 22:08   来源:中新网上海   作者:安靖   阅读量:8029   

在芯安智能科技(以下简称“芯安”)的实验中心里机器声不绝于耳。调试区的大屏幕上,数据不断跳动,研发人员正围绕设备参数进行测试。李铮穿过实验区,与工程师们一一确认进度,语气平和,却句句切中要点。作为芯安的创始人兼总经理,他不仅是决策者,更像是一位始终扎根一线的工程师。

在许多创业者选择互联网、消费领域的时候,为什么把目光投向了智能制造?

李铮想了想,笑着回答:“其实这不是一时兴起,而是十几年来的积累。早年我在工业机器人企业工作,经历了中国工厂从‘机器换人’到‘人机协同’的过程。那段经历让我切身体会到,制造业最难的地方不是买来一台先进设备,而是如何让设备真正适应工厂的复杂环境,发挥价值。正是这种体会,让我坚定了要做‘懂中国制造的智能系统’。”

2022年,李铮创立芯安。他敏锐地发现,智能驾驶和航空制造这两个高端产业,对精密零部件生产和安全管控有着极高要求,而国内长期依赖的海外解决方案常常存在不适应的问题。于是,他和团队立下方向:要做属于中国的自主方案,用技术突破来解决本土企业最急迫的需求。

芯安在成立之初就确定了‘高研发投入’的原则,每年将利润的40%投向研发。很多人觉得这是“冒险”之举,“冒险谈不上,我更愿意说这是必然。”李铮回应道,“制造业不同于一些轻资产行业,它的竞争本质是技术和工艺。你今天少投一点研发,明天可能就会在客户现场暴露问题。我们选择在研发上保持长期投入,是希望能在关键技术上真正积累起来,而不是停留在跟随。”

这一决策在两年多的实践中逐渐展现出成效。芯安自主研发的预防保全系统和设备健康诊断系统,已经应用在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和航空器制造的多个场景中。一家客户在导入系统后,设备稳定性明显提升,设备运维成本和备品呆料率大幅下降。李铮说:“对客户来说,最直观的价值就是效率和质量的提升,这也是我们最看重的结果。”

李铮常常亲自下车间,与客户一同调试方案,这在总经理中并不多见,李铮指出,“确实,很多人觉得管理者就应该在办公室做决策。但智能制造不同,它的复杂性决定了纸面方案和实际环境之间一定会有落差。如果不去现场,你很难理解客户真正的痛点,也就无法做出合适的解决方案。所以我会坚持在研发和客户现场之间来回跑。”

这种“接地气”的工作方式,也让芯安逐渐形成了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产品迭代模式。正因为如此,公司在短短两年时间里,就已经在国内外十余家企业中落地应用了多套系统。

在管理中,李铮经常提到“系统思维”和“落地能力”。“所谓系统思维,就是要从全局角度去理解制造业,从设计、制造、测试到售后,每个环节都应该在数据驱动下实现互联互通。而落地能力,则是指把这些理念变成真正可用的系统,让客户能在现场直接应用。只有两者结合,智能制造才能真正走出实验室,成为产业的生产力。”

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不断渗透,制造业正进入新一轮转型期。李铮对未来有着清晰判断:“中国制造的优势是产业链完整,需求规模大。如果能把本土需求转化为技术驱动力,我们就有机会在一些关键环节形成自己的竞争力。”芯安研发的动态路径优化系统和边缘计算数据采集平台,正是基于这一思路开发的,能够应对工况频繁变化和定制化需求的挑战。

在创业和研发的过程中,“最难的是保持定力。”李铮坦言,“市场总有各种热点和风口,但制造业不是一场短跑,而是一场马拉松。你可能几年都在做看似枯燥的底层技术,但只要方向对,就能在未来发挥作用。我们要做的,就是让每一步都走得踏实。”

采访接近尾声时,李铮依然保持着一贯的平和。他没有过多谈论愿景和口号,而是不断回到“研发”“客户”“落地”这些务实的关键词。在他看来,芯安还处在快速成长阶段,未来要走的路很长。“我们希望用长期积累的技术实力,为中国制造提供更可靠的解决方案,同时也在全球舞台上展现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