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义大德曾维龙:儿子昔日因无人施救溺亡16年后他奋不顾身入水救人离世
文/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谭洁文 通讯员 杨明伟
10月下旬,一则跳水救人的视频在互联网广为传播:在珠海南屏钢便桥上,一名男子为救跳桥轻生者,纵身从桥上跳入水中。最终救人者和轻生者双双溺亡。
曾维龙,湖南邵阳人,在珠海务工多年。10月17日,曾维龙开车途经南屏钢便桥时看见一年轻男子跳河轻生,立即将车停放在路边,连救生圈都来不及带就跳入河水救人。尽管抓住了落水者,但对方抱着他的脖子拼命挣扎。河水一浪接一浪地拍在曾维龙身上,他很快耗尽体力,与落水者一起沉入水中。目击者只听见曾维龙最后向岸上的路人大叫“快来人”三个字。
11月17日,曾维龙的骨灰被安葬在家乡邵阳市洞口县龙潭村,看着一个月前还与她说说笑笑的丈夫长眠于此,妻子于小英止不住眼泪,“他怎么那么傻,救别人的命,为什么不想到带上救生圈,却把自己的命也搭上了?”
英雄魂归故里
雪峰山脉从湘西南的邵阳市洞口县蜿蜒而过,11月中旬的初冬,洞口县黄桥镇龙潭村的天空格外湛蓝,阳光高照,一切显得肃静幽美。马路两侧,矗立着一座座独栋小楼,这些都是外出务工的邵阳人回乡建起的房子。其中一栋粉色外墙的小楼,便是曾维龙刚建起的新房。
和其他装修精致的楼房不同,曾维龙的房子还停留在毛坯房阶段:由于曾维龙突然离世,房子的装修也戛然而止。房子的一楼空空荡荡,曾维龙的遗像被摆在靠墙的一张小木凳上,另一面墙边摆着三个冷冰冰的香炉,门前还贴着县里颁发的“平安家庭户”。
曾维龙的妻子于小英清晰地记得丈夫和三个孩子畅想一家人住进这栋房子时的情景:三个孩子吵着一人住一层,二儿子曾晖想住二楼,“我以后结了婚可以和我的妻子孩子住进去。”女儿想有独立的空间,吵着要住四楼。曾维龙本只计划把房子盖到两层楼,为了满足三个孩子的要求,他索性把层数增加到四层,为此还向亲戚借了三十多万元。“我只负责盖楼,你们长大自己能赚钱,就把自己的房间装修得漂漂亮亮的。”曾维龙向孩子们打趣道。
相比不远处一座修缮完备的墓地,曾维龙的坟地有些简陋:没有墓碑,只有薄薄的一层泥土盖着骨灰坛,泥土上罩着一顶花圈,四周散落着十天前下葬队伍留下的白巾。按照龙潭村的习俗,只有有孙子的当地人去世后才能立起墓碑,曾维龙被当地人视为英年早逝。于小英不愿意多待,擦干眼泪后快步离开。
同样走不出阴影的还有曾维龙的母亲。对于这位80岁的老人来说,儿子的去世太过突然:一个月前,曾维龙才带着一家五口回到母亲家中为她庆祝八十大寿,一家人聚在一起吹蜡烛、吃蛋糕,在合影里,老人戴着金色的寿星帽,曾维龙站在母亲身旁笑得开心。“我儿子苦了一辈子。”老人的手脚冰凉,自从知道儿子去世后,她已经三个星期“吃不下饭了”。
往事不堪回首
回看曾维龙救人的视频,许多网友惊叹于他在跳入河水那一刻时的奋不顾身:没有任何犹豫,连衣服都来不及脱,他一头扎进了水里。也许,他的潜意识反应,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十六年前大儿子曾吉的溺亡。
自1999年开始,曾维龙就和妻子于小英一起南下珠海打工,大儿子则留在邵阳由奶奶照顾,夫妻俩只留够在珠海维持生计的费用,多出来的钱全部寄回老家供儿子生活。“他和他爸爸一样勤快,”曾维龙的母亲王桂英老人向记者回忆曾吉的过往,“每天放学回来都会自己做饭,几乎没让我操什么心。”
然而,在2007年的7月1日,意外发生了。村里有人往河里投药,几百条鱼被毒死后浮上水面,几十个村民带着鱼筐下河捞鱼,曾吉把衣服手表脱在岸边,也游入河中。但是,河宽达百米,河水又深又急,曾吉游到河中央后便体力不支,岸边的人不敢下水施救,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河水一点点地没过曾吉的脑袋。
于小英回忆,曾维龙没有指责母亲没有把孙子看好,只在心里狠狠自责:如果自己当初把儿子带在身边,他或许就不会出事了。在此之后,曾维龙决心把孩子带在身边照顾:他的二儿子曾晖当年只有五岁,还在老家上幼儿园;尽管把他接来珠海意味着更高的花销,曾维龙也执意让孩子在珠海上学。“我们两个大人吃亏一点,也要把小孩带出来。”曾维龙对于小英说。
也是从这一年开始,曾维龙经常去游泳池练习游泳。“我儿子要是当时有人去救就好了。”他对同在珠海打工的老乡说。
一顿没有完成的晚餐
把二儿子曾晖带到珠海后,曾维龙和于小英又生下了一子一女,经济压力倍增。他的木工工作依赖客户需求,因此收入并不稳定,订单多时一个月可以挣六七千元,订单少时只能挣两三千元。
事发那天的晚上7点,于小英下班回到家的楼下,发现自家的灯没有亮。“他不是说了晚上回来做饭吗?”于小英在心里嘀咕,但也只是以为丈夫又去别的地方做工了。一个小时后,14岁的女儿从学校回来。吃完饭,女儿问:“爸爸今天晚上去做什么了?怎么这么晚还没回来?” 于小英依然没有多想,她回答女儿:“爸爸晚上去跑网约车了,可能今天生意很好。”
于小英带上身份证来到派出所,见到了儿子曾晖,于小英在东莞工作的妹妹也赶来了。于小英问:“你们两个人在这里干什么?”他们两个人也没出声。
凌晨四点,终于看到了曾维龙的遗体,儿子曾晖倒在地上,“爸爸从来没离开过我……”于小英摸了摸丈夫的脸,因为海水的浸泡,他的脸软软的。
外人眼中的他
今年61岁的曾德顺,是曾维龙的四叔,比曾维龙只大8岁。仍是独身的曾德顺含着眼泪说:“我有四兄弟,曾维龙的父亲是家里最大的,我是最小的。他父亲去世时,他只有十二岁,我就像‘大哥’带着‘小弟弟’一样,和他一起玩、一起劳作、一起生活。我侄儿的悟性很高,那时农村里插秧、耕田、打禾,他一学就会。我侄儿很自立自强,村里的人都夸他是个好孩子。也读了高中,不过高考时没有考上大学,没有钱复读,毕业后只好去广东打工。”
在龙潭村委会做了22年村妇女主任的袁水妹告诉记者:“我1981年1月份从隆回娘家嫁到这里,亲眼看着曾维龙长大的,他家不是一般的穷。”曾维龙的父亲曾德昌患有肝癌,由于没钱看病,45岁左右时就去世了。
“那时的曾维龙是一个十二岁的小孩子,这个岁数,别人家的孩子还在爹娘面前撒娇,他却担起了家中顶梁柱的角色。村里人做收割水稻等重体力活时,他见到了总喜欢帮人家挑一挑、拉一拉。小时候,他去黄桥镇中学读初中时,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有些邻村的小孩子喜欢欺负个子矮小瘦弱的同学,他看到了也总是主动打抱不平。”
纵身跃入河中,救人也是“救”人心
广东省珠海市湖南邵阳商会会长刘云德告诉记者:“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又是现任的珠海邵阳商会会长,我有责任去了解他救人的情况,有责任去帮助见义勇为牺牲者的家属。”
刘云德说:我们商会还了解到,曾维龙的儿子是在2007年因无人施救溺水而亡,我想正是因为这个,他内心潜藏着一种深深的痛感和推己及人的悲悯,在关键时刻,他才会毫不犹豫地用自己的行动去传递善良和温暖。他的行为让社会充满正能量,彰显了中华民族见义勇为精神。
“曾维龙见义勇为事件”虽然过去一月有余,但关于“曾维龙好人”的话题在广东珠海、湖南邵阳两地民间,甚至在网上,讨论的热度仍然很高,人们对曾维龙父子相隔十几年的遭遇深深惋叹,也对曾维龙见义勇为的行为由衷敬佩。
北京知名时事评论员王石川曾在羊城晚报上发表评论认为:一定程度上说,曾维龙救的是轻生者,“救”的也是人心。也许在他看来,当初孩子若有人施救便不会溺亡,如今看到有人陷于河流中,便奋勇救人,不愿看到曾经的悲剧重现。从这个角度看,曾维龙舍身救人更为可贵,给人更广阔的思考空间,也更具有“社会学”意义。
还有一个暖心细节是,当时勇敢救人的,除了曾维龙,还有一位名叫邹立彬的外卖骑手,“奋不顾身从桥中间护栏爬下去,跳入河中游水去救人”。
应该说,由于样本有限、案例单一,不能由“2007年,曾维龙的一个孩子因溺水无人施救死亡”推导出当时人们都是冷漠的。但是,从看到有人轻生,曾维龙、邹立彬不约而同跳入河中救人,则可让人感受到当下见义勇为在社会上已然有了较为深厚的基础。
尽管当时曾维龙的大儿子曾因落水无人施救而亡,但毕竟这只是极为特殊的个别情况。生于农村又长期在外打工的曾维龙,看到有人落水,没有丝毫犹豫,凭着一种大义大德的情怀去见义勇为,其蕴含的社会道德价值、人性美学价值远远超出他本人救人的行为。
“目前,虽然珠海方面已经认定其为‘见义勇为’,但仍需各地相关部门加大宣传力度,广为传播、传颂,让这种‘见义勇为’成为人类社会一股强大的‘暖流’。”窦丰昌表示。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