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热点

钟情BIM技术的女工程师——记中铁武汉电气化局设计研究院王颖

时间:2023-03-15 13:49   来源:中国网   作者:宋元明清   阅读量:6790   

天已经完全黑了,办公室里却依然灯火通明。BIM技术最大的优势就是模拟建造,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所以,BIM技术在四电工程中应用得越早,其价值就越高。为了在施工前完成任务,加班,是我们工作的常态。她一边说着,一边用左手熟练地使用着快捷键,右手操作着鼠标进行角度和位置的控制,一个个构件出现在平面图上hellip;hellip;不久后,键盘的敲击声停了,鼠标在三维视图的按钮上一点,平面图瞬间变成了三维模型,每个配电柜、每个设备、每条线缆的走向都与真实的情境无二。

她叫王颖,高级工程师,2023年荣获湖北省三八红旗手,现任全国巾帼文明岗的中铁武汉电气化设计研究院巾帼创新团队队长,作为该团队的领头羊,她刻苦钻研、积极创新,致力于用信息技术服务于施工生产,用科技创新解决现场实际问题之中,大家都亲切的叫她王工。

从零到一,实现突破

最开始研究BIM技术,起源于担任《BIM技术在铁路四电工程施工中的应用》课题负责人,如何将主要应用于建筑行业的技术成功应用到在铁路四电专业中呢?如何从零突破到一呢?王颖开始犯起了愁。

为更多了解BIM技术的最新应用情况,她搜遍全网去查询相关的论文资料,翻遍了武汉所有图书馆能够借阅到的技术书籍,反复研读数十本标准规范,分析对比国内外先进技术,与各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需求探讨,分专业的开展了应用研究,并前往梅汕项目部进行了应用和验证。她利用三维模型进行可视化交底、深化设计图纸指导实际施工,开发了《接触网BIM自动放置系统》提高接触网工程的建模效率,帮助检验施工数据,提前发现并解决错误,减少返工,极大地节约了工程成本。该课题获得了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工程建造微创新技术大赛优胜成果。从零到一,王颖做到了。

持续深耕,应用广泛

BIM技术在电气化工程中能走多远,需要用脚步去丈量。2019年,她作为项目负责人,带领团队多次前往施工现场沟通需求、纠错完善。为了验证效果,无论是严寒还是酷暑,她都亲自前往一线,需要爬下线缆夹层,她二话不说就下;需要查看变电所现场,她冒着雨淌着泥水也要去。最终,她带领团队完成了黄黄、安九、峨米等项目的BIM技术服务,应用范围覆盖了变配电所、信号楼、中继站等各专业,利用BIM技术提前发现并纠正了错误100多个,真正将BIM技术应用落地。

2021年6月,王颖接到用BIM技术提前建立中老铁路磨憨段模型的任务。中老铁路磨憨段由一个牵引所,一个站点,以及友谊隧道的国外段组成,包括236根支柱、128根吊柱、17.885公里铁路、12460个接触网零部件、8838平方米的牵引所建筑和236台设备。你看到的这个模型是我和我的团队成员用BIM技术构建的。由于模型要求十分精确和细致,我们BIM小组4名成员分工协作,根据设计图反复优化完善,共花了6个月的时间才完成,随着鼠标的点击,屏幕上的画面不断旋转放大,小到一个开关,一根螺丝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搭建体系,数据赋能

多个项目的应用经验,让她开始思考,如何建立一套适用企业的BIM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等管理体系,搭建一个企业级的BIM平台,将企业的BIM相关工作规范化、统一化和标准化。2020年底,她带领团队在中老和张吉怀项目部进行了科研课题《企业级BIM环境搭建与应用技术研究》,团队成员各施所长,分析软件需求、搭建BIM平台、编写BIM管理办法、制定应用实施细则,协力将BIM工作规范化、统一化和标准化,从前期调研探讨,到需求分析,再到开发应用,一共花了9个月的时间,搭建了可植入模型和工程数据的企业级BIM平台,优化了接触网自动建模软件,实现了千公里级的数据驱动建模。

研究没有止境。她知道唯有进行持续的创新和不断的完善,BIM技术才有持续的生命力。接下来,王颖将目标瞄准BIM自动化,通过二次开发提高BIM应用的自动化水平,以减少重复性工作,进一步提高应用效率。我们相信,新的研究成果会帮助她,绘出更美丽的电气化铁路。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推荐内容